-
《有方建筑日历2022》
2021-12
收录申窑艺术中心及上海万科实验幼儿园
日历收录了古今365个中国国内建筑,每页展示一个精选项目,代表性照片呈现空间之美,日历中浓缩的,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可视性建筑词典。
-
《 一江一河:上海城市滨水空间与建筑》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1-12
《一江一河:上海城市滨水空间与建筑》集中呈现了黄浦江与苏州河两岸贯通工程中的87项重点建设项目,涵盖滨水公共空间、历史建筑、新建建筑、公共基础设施等,精美的实景照片、精心挑选的设计图纸、简明扼要的文字介绍,为识者建构起每一项目的设计背景、思路、目标、方法与路径的信息框架,成为一江一河滨江公共空间与建筑的完整索引。
-
《IDEAT理想家》
No.079 , 2021-11
收录非典型城市公园——曹杨百禧公园曹杨百禧公园所在的地块,历史上曾经作为铁路用地及农贸市场,南北贯穿于紧邻的居民区内。而通过刘宇扬建筑事务所的重新规划建设,于近日焕新成为一个多层级、复合型步行体验式社区公园绿地,从而探索出一条活化超大城市里的剩余空间的新路径。
-
《城市微更新》
化学工业出版社,李涛,孟娇 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成为非常稀缺的资源。为了使城市物质空间满足人们新的需求,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使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对城市空间进行局部、微小的改变往往能激发城市自身的能动性,避免了因大规模改变城市空间环境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后果。本书围绕城市微更新这一话题,以理论结合案例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了近年来颇具代表性的城市存量空间设计与改造实例,包括城市滨水空间改造、老旧工业建筑改造、老旧独立居住及办公空间改造、商业空间及商用建筑改造、城市广场改造、学校改造等项目类型,通过改造前后对比、局部初设图纸、高质量的实景照片,向读者全面展示项目改造过程。 本书适合建筑师、相关专业院校的师生,以及关注城市发展、对城市微更新感兴趣的人士参考使用。
-
民生轮渡站 & 洋泾港云桥
Waterside industry: Park Systems
Parks of the 21st Century: Reinvented Landscapes, Reclaimed Territories
Author: Victoria Newhouse and Alex Pisha
Publish Date: September 14, 2021
Parks are essential to our well-being; this has never been clearer than it is today, and a recent surge of park development offers us much to celebrate. Parks of the 21st Century presents 52 parks in the U.S., Mexico, Canada, Europe, and China that have turned despoiled and polluted land (including former factories, railroads, and industrial waterfronts) into beneficial landscapes.
Landscape architects have been referred to as “the first environmentalists,” and Parks of the 21st Century shows how parks are being designed as proactive, dynamic green spaces. The High Line in New York is an early example of how an obsolete railroad could be transformed. Opened in 2009, it now attracts nearly 8 million visitors a year.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public open space, these renewed landscapes offer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and large-scale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Among the parks featured in this book are designed by well-known professionals such as 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 Michael Van Valkenburgh Associates, Kongjian Yu/Turenscape, and Catherine Mosbach. -
《Baumeister》X Snohetta_virtual exhibition
Achitecture Magazine
2021.06
From Royal to Rural: Stability and Dynamics of the Yard and the RoofIn Chinese architectural typology, multi-family courtyards have a long tradition. The XY Yun House is a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urtyard typology.
-
可持续“生长”进行时
费加罗4月刊
陈彧君客座主编
2021.04
艺术家陈彧君受邀成为费加罗四月刊客座主编,作为中国当代备受瞩目的新生代艺术领军人物,陈彧君创造的艺术语言最初根植于传统宗族、区域环境和个人记忆,近年来的创作形式愈加自由,题材日益广阔,更在跨越艺术媒介之外,涉及具有话题性的社会艺术活动。陈彧君关心文化、空间与人的关系,本期呼应“可持续生活”主题,他邀请了自己的圈外好友,分别从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的角度分别撰文,谈一谈各自经历的、创造中的、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可持续生活。
-
上海万科实验幼儿园
《七彩时光 幼儿园建筑与空间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蓝冰可(Binke Lenhardt),董灏,孟娇 编著, 2021年3月本书收录了事务所的上海万科实验幼儿园项目。
-
北京西店记忆销售中心, 江桥申窑艺术中心及酒店
《工业遗产新生:旧工业建筑保护与改造》
机械工业出版社
刘宇扬,孟娇 编著, 2021年1月
城市化进程以及产业升级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由此产生了很多废弃的工业建筑。这些老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程以及其特有的文化记忆,如果能通过改造使老工业建筑得以保留并重新投入使用,则无疑会为城市带来更多的社会、文化以及经济价值。本书通过探索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原则、模式、手段等,结合近期较为成功的改造案例,向读者们展现了旧工业建筑改造所焕发出的生机与魅力。
-
守护人
《iDest》2020年12月 第五期在这面不起眼的墙后,是理念与历程执着奉献的见证,是用心呵护与匠人精神的历程。与其说喜岳·云庐是一个度假村,更不如将其看作是一个用图重设的村庄,围合保留下来的村落肌理和分为,自在温暖的感觉贯穿其中。
采访、撰文:Joseph Dejardin
翻译:陈雪婧
编辑:叶飞 -
浅谈工业建筑遗留与再利用
瓷片:上海申窑艺术中心
《新工业建筑:工业建筑趋势与案例》2020年11月不论是从20世界的五六十年代开始的欧洲和北美城市,或是自21世纪以来的中国城市,后工业时代城市所面临的契机与挑战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实际上,过去的半个世纪以来,工业建筑的遗留、保护与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又与城市记忆、经济转型、节能减排、文化创意、智能城市、社区营造等当下城市生活与发展议题息息相关。
-
Ecomobility and Revitalization of Huangpu Waterfront in Shanghai, China
REQUALIFICATION OF THE EAST WATERFRONT
L’industria delle costruzioni NO.473 9/2020Continuing north, the Minsheng Wharf Waterfront, designed by Atelier Liu Yuyang Architects, is the most recent project for the revitalisation of the eastern edge. Once again, a bridge provides access to a linear park crossed by a suspended bicycle-pedestrian path. The design and articulated section of the site reveal a sophisticated interaction between topography and infrastructure: green slopes, paths, terraces and plazas, where the design of the new, by transforming exis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s, pursues the continuity of spaces, landscapes and circulation.
Author: Flavia Magliacani
-
Shanghai Minsheng Wharf Waterfront
area NO.171 9/2020The renovation of Minsheng Wharf provides the first important urban leisure waterfront open space node in the direction of east bank of the Huangpu River from the west of Yangpu Bridge to Lujiazui.
-
空间再生产视角下的上海黄浦江工业水岸转型研究
《风景园林》2020年7月刊摘要:工业水岸转型现有研究集中在后工业美学、生态修复、产业转型等议题,但未能揭示去产业化后转型成公共开放水岸过程中,物理空间营造与城市日常生活重塑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趋势。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通过实践参与以及对上海黄浦江两岸地区自2002 年起4 个关键性事件中非正式规划手段及正式规划机制等相关规划设计方案、准则及报道的收集分析,探讨工业遗存取舍及诠释的价值取向、开放场址边界融合的设计策略。进而总结黄浦江工业水岸转型可以被视为景观都市主义的实践操作,其对应工业遗产转型显示出非等级化的设计取向,表达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交互影响,是促进城市水岸日常生活多元化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景观基础设施;城市更新;城市日常生活;工业水岸;城市水岸文:郭怡妦,金雅萍
-
申窑艺术中心(一期)
《2020中国室内设计年鉴》2020年7月2019-2020是时代更迭的时间节点,世界在万物互联的浪潮中越发呈现全球共同体的态势。随着设计师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和社会大众审美趣味的持续提升,中国设计创作成果更加多元化、更高品质。设计家传媒出版机构编辑之《中国室内设计年鉴》,以社会责任、人文关怀、环境可持续、功能与审美兼具等原则为入选标准,对中国室内设计年度成果进行一次系统汇聚、展示及分享,与设计业界、学界及社会大众共同探索设计发展的未来方向。
-
景观基础设施:上海民生码头水岸贯通三部曲
《风景园林》2020年6月刊民生码头水岸景观及贯通工程是一个极富远见和雄心的设计项目,也是刘宇扬建筑事务所(ALYA)在上海滨水空间和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里程碑作品。项目源于浦东新区政府发起的对黄浦江东岸滨水区进行重新规划的构想,从北部的杨浦大桥向南一直延伸至徐浦大桥,全长21 km,涵盖工业用地、CBD 商业中心、办公住宅及娱乐和生态场所等多种类的城市公共空间。
文:刘宇扬 -
空间消解的强建构
评喜岳· 云庐瑜伽亭及泳池,广西阳朔
《时代建筑》2020年第四期摘要:通过分析喜岳·云庐瑜伽亭及泳池的空间、结构、建造、建构特点,文章以其建造逻辑的诚实表达与视觉呈现的结构消隐之间的张力为线索,试图厘清该亭之“空间消解”及“强建构”的内在特征,并由此延展出对建造过程本身进行主动设计的批判性思考。
关键词:空间;建构;强建构;结构;矛盾性文:张峰,孔秋实
-
云庐瑜伽亭及泳池设计札记
《建筑学报》2020年5月刊酒店经历了一期、二期和正在进行中的三期建设至今已进入第五年,这之间有个很强的信念联系着所有人,那就是:我们是这个地方的守护人(caretaker),而非其拥有者(owner)。这个信念让我们所有人——不论是业主、设计、施工、员工和来到此地的客人,都对这个地方存有一种敬畏之心。
-
从素胚到彩釉——申窑艺术中心
《建筑技艺》2020年4月刊江桥申窑艺术中心是原有旧厂区改造成为以展示陶瓷艺术为主要目的的创意艺术园区。受园区业主自身对陶瓷艺术的理解:“一件成功的陶瓷作品背后是99 件被打碎的瓷器”的启发,设计方案分别以“素胚瓷片”和“彩釉瓷片”作为一期和二期的概念,演绎出原形母题谱系,由此呈现出与陶瓷艺术相契合的主调性,从一期的立面形式语汇到二期成为空间上的演化体现。项目历时五年,今天看到的成果是尝试打破与增容,并以空间递进的设计手法来表达破碎与重整的结果,回溯整个过程确如素胚经历柴窑之火蜕变成瓷。
-
留宿休憩于三所房子——喜岳·云庐酒店
《卷宗Wallpaper*》2020年4月刊行进中的某个时刻,视线像在迷雾中渐近散开,露出即将抵达的终点。本文介绍的三处休憩之所均由设计师将旧屋更新改造,催生出全新的体验关于瞬间也关于永恒。
文:杨洋 -
喜岳云庐——非常之常,非凡之凡
《碧山12:建筑师在乡村》 左婧 主编 2020年4月
“建筑师在乡村”是个药引子。当外部力量进入村庄产生化学变化时,建筑师与建筑都只是其中之一,既非伟大到成为全部,也不可能孤立到只是唯一。值得探讨的是整体,云庐与在地、云庐人与在地人,而我的报道仅仅是局部。
文:刘昭吟 -
连接水与天:上海民生轮渡站
《domus 国际中文版》2020年1/2月合刊 第145期通过巧妙的设计,设计师将这个位于黄埔江边的兼具景观功能的交通设施,变成了独特的地标建筑。
-
The linear ele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 and design in the architecture of Liu YuyangArchitecture in Shanghai, History, Culture and IdentityEdited by Matteo Moscatelli 02/2020
The bookseries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History intend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 contemporary city,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contexts where urban transformations relate to the preservation and promotion of historical heritage. By intersecting various theories, techniques and practices, the contributions aim at unfolding the complex identity of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fostering connections and exchanges among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enhancing a strategical and evolutionary conception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文:Luigi Spinelli
-
《中国建筑设计作品选 2017-2019》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学报》 编著,2020年1月
本书收录了本事务所三个项目:北京西店记忆文创小镇、上海万科实验幼儿园、申窑艺术中心。
-
Shanghai Outstanding Young ArchitectsEdited by Architectural Society of Shanghai 11/2019
Building small guesthouses and hotels is an mportant task for China’s new generation f architects. Many of these buildings are characterised by unconventional designs and a sensitive use of materials. Their architecture often makes references to the local contextand cultural tradition. This book presents 20 exceptional guesthouses and hotels that have opened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A good number of them have been built in the countryside in an effort to improve living conditions there by encouraging sensitive tourism and to slow the rate of rural flight. The book reveals what distinguishes these places for an overnight stay.
-
《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之十一》上海建筑学会 编 2019年11月
对于一位出生在野性自在的台东、文化迭代混杂的台湾,而在美国修习了建筑和城市专业,也对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进程做了深刻研究,最后又回到亚洲最前沿城市香港和上海创作、策展与教书的刘宇扬而言,如何在面向欧美的前沿实验思考同时,另一面朝向华人在地城乡文化的思考和实践,一直是他凝视自我、回应时代的重要课题!我认识的刘宇扬,一路走来就是这么一位永远热情面对生活日常,让自身介入城乡地景、关注公共、建构真实的建筑师—“创作”对他而言,一直是他一以贯之善意回应场所、回应生活、回应时代的持续自我挑战! 序言:龚书章(台湾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教授)
-
Shanghai’s Super Corniche: Regeneration of the Huangpu riversidedomus 10/2019 NO.1039
本期专栏报道上海水岸空间,刊登了本事务所的民生码头水岸改造及贯通工程项目。
-
建构景观基础设施——上海民生码头水岸改造及贯通《建筑学报》 2019年8月刊
对上海民生码头水岸改造及贯通项目的3 个子项目——三线链接水岸改造及贯通、洋泾港桥、民生轮渡站的设计策略进行了系统梳理。基于城市设计的整体性和延续性,民生码头水岸改造及贯通作为景观基础设施激活水岸断点与强化游憩体验,重启了城市环境中需要保持的平衡及感性,使其成为一个日常维度服务人民的城市焦点滨水空间。 文:刘宇扬,马蒂奥·莫斯卡泰利(Matteo Moscatelli)
-
素胚 申窑艺术中心(一期)《id+c 室内设计与装修》2019年6月刊
申窑艺术中心(一期)位于上海嘉定京沪高速公路旁,原建筑是一组20 世纪90年代的工业车间和辅楼,设计师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与更新。方案取“素胚瓷片”为概念,抽离出来的片状弧面形成了建筑外立面的原型母题和主展厅的基本语汇。设计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结构和场地关系,但通过内部钢结构夹层的增量,原空间的工业属性被赋予新的艺术氛围及业态内容。封闭且庞大的车间体量被打开,新置入的景观连廊和玻璃天棚让园区的前后场地得以连接,室内空间得以更好地被入驻企业及人群所使用。
-
加法与减法——增量与存量的更新策略《建筑学报》 2019年6月刊
面向未来此片区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意图通过渐进的方式逐步完善空间;另一方面,在“设计解剖”与重塑文化的同时,让本区域成为周边市民参与的互动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在未来,改造后的“申窑艺术中心”将作为北虹桥艺术示范园区与东侧的公园相呼应,成为激活城市存量再利用的有效设计。 文:刘宇扬,吴从宝
-
消隐的建构——喜岳云庐酒店瑜伽亭及泳池《建筑技艺》 2019年6月刊
喜岳云庐酒店瑜伽亭及泳池项目是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对项目价值的共同挖掘。通过对地形学的思考,用设计回应最根本的场地关系。通过处理空间与地形的关系解决瑜伽亭和泳池的落位,进一步从结构控制与氛围营造上剖析瑜伽亭设计,探讨人与自然并存的对话。 文:刘宇扬,张准
-
LA RINASCITA DEL LUNGOFIUME – Riverfront RebirthCASABELLA 02/2019/Vol.894
《CASABELLA》本期以“上海建筑师”为专题,由意大利建筑师、米兰理工教授马蒂奥· 莫斯卡泰利就刘宇扬建筑事务所的上海民生码头水岸改造及贯通工程项目,而撰写的评论介绍文。 文: 马蒂奥· 莫斯卡泰利(Matteo Moscatelli)
-
轻质木框架体系的内在矛盾性探索——建筑师刘宇扬的木构实践《建筑技艺》 2018年11月刊
不论是工业还是手工业,人类的制造活动总离不开工具。工具的演变史亦常作为人类进化史的切入角度,几次工具的革新都成为了人类进化历程中的拐点。 从考古的角度来看,旧石器时代中出现了两种最基本的工具类型:用以劈凿事物的石刀,用以穿刺事物的骨刺。它们不仅是打猎、切割的工具,也是后来人工取火的工具:“钻燧取火”与“钻木取火”的两个典故可为印证,其中“木钻”正是穿刺工具的类型变体。人工取火的能力催生了一些新的技术:比如熔炉技术、铸造技术等等,此时的工具也出现了新的类型变体与新的类型组合:劈凿工具细化出用以切割的锯子和刀子,穿刺工具细化出用以穿钉的钉子,两种基本类型的组合出现了用以斧凿的锤子。这三类工具和他们产生的建筑学意义,对我们接下来要谈论的轻质木框架体系至关重要。 文:张峰
-
上海万科实验幼儿园《建筑学报》 2018年7月刊
上海万科实验幼儿园是我们设计建成的第一座幼儿园,它最终呈现出的结果,是在新城规划模式、用地限制、15班全日制公立幼儿园的规划指标及设计规范等诸多限制条件下,从解决问题的层面推敲得出的最优方案。
-
CIDI MEMO, A TOWN OF MEMORY 16t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La Biennale di VeneziaArchitectrue China: Building A Future Countryside 2018 Spring
The countryside is now a testing ground for contemporary art and culture. The avant garde and the vernacular, and the creative and the traditional, meet and result in new sparks. It is not only an expression of culture and a reflection of globalization, but also a revitalization of history and village with artistic and cultural approaches. With memories, cultural event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the old and the new, architects are committed to rural reconstruction not only with architecture’s material content and its cultural meanings.
-
十年三宅:看得见风景的家《住区-建筑师的家》084期 2018/02
家是一个人忠于自我的场所,家的建筑设计,也应回归本源。建筑师的生活、工作和家庭很难完全分开,对空间和使用的灵活度也会有更高要求。因此建筑师不是 通过各种软装来加强视觉感受、提升舒适度,而是通过对空间的组织和细节的打磨,给居住者独立清净的氛围,井井有条的高效空间,以及让时间变慢的光影与风景。 文:刘宇扬
-
上海滨江爱特公园《景观设计:滨水景观专题》2018年1月 NO.1
设计师本着土方在地消化及再利用的可持续理念,创新地使用废弃建筑垃圾填充镀锌金属笼,形成标志性的地景构筑物。既保留了基地的过去,又活化了“废弃空间”,设计师决定要还给居民一个干净的休闲空间和一个健康的社区场所。
-
从乡村到后工业时代——北京西店记忆文创小镇《时代建筑》2017年第六期
在北京西店记忆文创小镇,一个产权属于村集体、建造工艺仍相当初级的旧厂房区经过改造得以转型,跃过讲求效率、秩序和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模式,直接迈入到拥抱想法、个性、多元和定制的后工业时代。 文:钟文凯
-
从建筑废料到地景艺术—上海滨江爱特公园《城市设计》2017/12 第014期
在中国过去数十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废弃物的处理是一个不大被建筑行业关注的问题。建筑师都忙着盖新房子,对大量建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却束手无策。98%的建筑垃圾,最终都露天堆放或者简单填埋。建筑师对抗环境问题的设计策略,也不应局限于单栋建筑物的技术应用,而必须通过更广泛的场所、社区及城市研究,重新界定“建筑学”作为生态基础设施的核心价值,并唤起所有相关利益方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为永续发展留下净土。
-
滨江爱特公园《城市建筑》2017/12 第269期
公园位于虹桥枢纽以北约5 km的江桥镇,是沿着吴淞江北岸的一块废地。由于周围的城市开发和拆迁,大量的建筑废土遗留下来,对周边的环境形成了一定的压力。除了把这些土方搬移到其他地块上,相关部门一直也拿不出更好的对策去处理这个问题。
-
工业遗存到水岸贯通——访刘宇扬建筑事务所《建筑技艺》 2017年11月刊
早在2002年上海市就宣布实施包括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址在内的“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规划”,标志着黄浦江两岸地区开发正式上升为上海市的重大战略。借世博会的契机,滨江空间得到了改善,工业遗产进行了改造再利用。根据2016年底上海市公布的《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心区段(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两侧约45km岸线)滨江公共空间将在2017年底实现全面贯通。民生码头段位于黄浦江下游南岸,东起洋泾港,西至民生路,南至滨江路,北连黄浦江,是上海港散粮、散糖的装卸专业码头,其中1、2号泊位建于1908年,3、4号泊位建于1924年。整个项目现存历史建筑群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包括排架厂房、仓库、别墅及筒仓等,将保留历史建筑12处,总建筑面积9万m2,民生码头段改造后将成为民生艺术港。 采访:吴春花
-
从空间到场所,重塑城市废地价值——访建筑师刘宇扬《城市中国》2017年10月 第80期
以交通网络为核心的现代城市,加速了城市空间的碎片化,散落着不同类型的“闲置土地”、“闲置空间”。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也常使许多历史空间或工业厂房,因不符时代需求与经济效益而废弃荒芜。旧建筑的拆除与否、保留时的修复与修复后的处理,是面对闲置空间时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通过采访建筑师刘宇扬,以今年来改造设计的北京西店文创记忆小镇、上海滨江爱特公园两个项目为讨论点,试图从城市层面探讨解决“闲置土地”、“闲置空间”的运作机制。 采访:陈晨+袁菁 编辑:陈晨
-
张江集电港三期华鑫慧天地产业园区设计——访刘宇扬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刘宇扬《建筑技艺》 2017年10月刊
华鑫慧天地项目是由刘宇扬建筑事务所与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组成的建筑设计联合团队完成,已于2016年竣工。项目北侧毗邻龙东大道,东侧为申江路,南邻丹桂路。整个园区由18栋多层研发建筑(4或5层)和2栋高层研发建筑(12层)组成。 采访:刘笑楠
-
北京西店记忆文创小镇《建筑学报》 2017年9月刊
西店记忆文创小镇位于北京东四环与东五环之间,原始基地是被数条铁轨所割据出的一块城市边缘地带。文创小镇的总建筑面积预计为14 万m2,业主希望通过引入文化创意类产业来激活片区。作为最先介入的建筑设计方,刘宇扬建筑事务所承接了其中作为展示区的建筑改造设计以及销售中心室内设计的工作。
-
西店记忆文创小镇《domus 国际中文版》2017年8、9月合刊 第121期
一边是斑驳蜿蜒的涂鸦墙,一边是错落的民房;一边是挂着新农村建设规划图的砖墙,一边是人们聚集在陈旧壁画下吧嗒吧嗒抽着劣质香烟的场景;一边模仿着火车鸣笛的隆隆声,而又从来未曾真见过……这是《站台》里一段对于那个时代的民间记忆,也是一次对80年代社会由封闭到开放的历史的勾勒,它象征了80年代中国的转型,而如今这个国家又正迎来新的转型。
-
劉宇揚的在地越界/上海江橋濱江愛特公園/上海國際汽車城創新港E地塊《臺灣建築》2017年6月 第261期
台湾建筑师、HAS design and research 主持建筑师、中泰建筑研究室创始人洪人杰访谈建筑师刘宇扬。 文:洪人杰
-
华鑫慧天地体验中心《室内设计师》2017/05 第63期
项目是一个科技办公园区的销售展示中心,但业主所需要展示的装修面积只足够涵盖展示楼的两层面积。与其如此把所谓装修和毛坯区域毫无关联地按楼层分开而忽略了原来的空间关系,我们提出了分配有限的装修面积于所有的楼层,让局部装修过的体验空间和毛坯区域穿插并存,进而利用整栋楼的展示潜能,并扩展出空间的不同可能性。
-
上海国际汽车城创新港E地块《domus 国际中文版》2017年5月刊
上海国际汽车城创新港园区由A、B、C、D、E五个地块组成,由六家设计机构以集群设计的方式完成:A地块-维思平建筑设计事务所(WSP)、B地块-标准营造事务所、C地块-致正建筑工作室、D地块-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E地块-刘宇扬建筑事务所、总体技术协调-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园区生活综合体”,创新港建筑遵循街坊里弄式布局的整体规划,相对于常规的大尺度街坊、小比例的地块具有更强烈的空间渗透感、也带来了更加碎片化的建筑体量关系。
-
香港拓扑:超密度城市四面谈
《住区-香港专辑》080期 2017/04本文回顾并节录笔者于2003-2008年前后就香港城市与建筑议题所作的四则短论,分别涉及添马舰城市空间的公共论述、“连线城市”专题研究对“铁路服务社区”概念的探索、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的城市设计教学与研究以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策略思考。
-
滨江爱特公园《风景园林》2017年2月
项目位于上海北虹桥滨水景观带内,占地面积1.3公顷,兼具运动休闲、社区游憩及环保教育等功能。 基地同时位于居民区与工厂交界的灰色地带;土地上堆放着大量建筑垃圾及土方,杂草丛生;周边道路来往着工程车辆,灰尘滚滚,居民们都对这块“废地”避之不及。设计过程中本着土方在地消化及再利用的可持续理念,创新地利用废弃建筑垃圾填充石笼,形成标志性的地景构筑物。既留住了基地的过去,又活化了“废弃空间”成为周边小区的公共社交空间。
-
从老旧夯土农宅到精品生态酒店的加减法《民宿:设计•艺术》 2017年2月 《设计家》编
随着乡建热、民宿热、改建热的持续发酵,在好山好水之地,租一片老旧的传统民宅,经由设计师之手,打造成城市人逃离喧嚣回归自然的度假居所,这样的案例已经屡见鲜了。但位于漓江沿岸桂林山水间的“云庐”酒店的建成,还是引发了许多的关注。
-
“云庐”之外的民宿思考
《城市·环境·设计》2016年12月刊民宿的消费是一种情怀,但我不希望它是短暂的和额外的,更希望它能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让我们在尝试体验不同生活方式的时候,不仅是反思现代生活,更能去找到一些突破点去改善或者说是真正地着手去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生活与城市。
-
建筑师介入农村的真正价值
《城市·环境·设计》2016年12月刊我其实是每一次到了现场遇到状况之后,才不断地体会到,我们做为外来的建筑师,更该去向农民学习,而不是去教农民什么。我们学习如何与农村共处,如何在农村设计一个感觉上是从这里面长出来的房子。
-
作为改造的一例小型“综合”样本
《建筑学报》2016年11月刊刘宇扬建筑事务所新工作室位于上海五原路居民片区内,该片区建于20世纪初,有着典型的法租界形制,地块被切分为小尺度的各色小院,院内林落着两三层高的洋房。偶有几栋红砖外墙的小高层公寓楼,也是那个年代盛行的“装饰艺术”(art deco)风格。临街虽有大小商铺食肆,在街道两旁梧桐树的笼罩下并不显吵闹。这里曾是达官显贵的住区,也受到张乐平等艺术家的青睐。时光荏苒,如今的住民组成已不似当年,不过岁月的沉淀没有被都市的喧嚣盖过,凝固在树木与老屋交织出的住区里。
文:李博 -
凸显日常
《时代建筑》 2016年第四期
文章对刘宇扬建筑师事务所五原路工作室改造项目与原建筑进行对比,认为改建设计的关键在于从原建筑生硬的戏剧化追求转向对日常性的关注,并通过日常的陌生化、陌生事物的日常化及对比的手段使日常的特定要素得以凸显,通过与日常使用和感知联系密切的细部处理进一步强化其设计意图。
文:刘涤宇 -
张江华鑫慧天地项目的营造与呈现
《时代建筑》 2016年第四期在浦东慧天地项目中,刘宇扬建筑事务所与阿科米星建筑事务所的团队面对着速生的新城环境下文化参照的缺失。建筑师们通过计算模型得出数理结论以满足甲方需求,进而引入具有文化意味的符号与形式以填补文脉的空白,并生成建筑的新意义。这一过程揭示出当前城市状态下文脉的虚无、随机与游离,并将这些特质表现在建筑及其故事的呈现与讲述中。
文:茹雷 -
张江华鑫慧天地
《时代建筑》 2016年第四期张江集电港四期西块新建项目——华鑫慧天地的设计,通过研究高容量高密度条件下集中办公园区的空间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可能性,把原有的工业属性转化为研发办公业态,形成有效的城市更新手段。混合的建筑类型,不同尺度与不同领域感的公共空间,个性化、差异化的建筑形象在同一个园区内被有效地融合组织到一起,互相促进,形成了一个高品质体验的当代创新园区。
文:刘宇扬 庄慎 -
云庐酒店,桂林,广西,中国
《世界建筑》2016年4月刊“云庐”位于从广西桂林到阳朔的半途,是一座深藏于漓江沿岸好山好水之间的精品生态酒店。基地是当地一个自然村中的几户人家的多栋老农宅,项目便是从老农宅的改造开始,逐步梳理宅与宅之间的空间,并将一栋老宅拆除扩建为餐厅和客人可聚集的场所。设计采取一种对当地文化和周围村民的尊重和谨慎姿态,规划与景观设计在最大程度上融入了村落结构,并在周边不另设围墙或其他防护设施。